中心对话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及相关高校
为开拓后疫情时代面向东南亚国别和区域研究,开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的咨政研究,助力中国—东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本中心开启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首次跨省调研和交流。2020年9月25日,中心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以及贵州省开展东南亚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相关高校举行了多方参与的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组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陈文益主持。出席会议的人员有贵州省教育厅国际处主任科员谢文雯老师,贵州大学国际处处长洪云,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夏劲钢、樊庆丰老师,以及本中心执行主任柯森教授、高皇伟老师、段寻老师和杨体荣博士。
座谈会上,副主任陈文益介绍了贵州省当前在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情况,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目前的重点工作,贵州省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同广东省协同开展面向东南亚教育交流合作的设想。执行主任柯森教授介绍了调研的目的和中心目前的建设情况,表达了同贵州省相关研究力量加强交流合作的愿望。
贵州大学国际处洪处长分享了该校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和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情况。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作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单位,近年来依托贵州大学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学科与东南亚国家的相关高校和企业等开展了多样的合作。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副院长从该校东盟人文学院、中国东盟民族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切入,总结了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的相关经验。来自同一单位的樊庆丰老师从该校老挝教研室的相关研究经验中提出了未来贵州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办公室罗希老师解释了贵州省出台《贵州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的背景,同时提出了未来贵州省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柯教授提出贵州省开展面向东南亚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及具体的交流合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名片性的平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未来合作中可加强基于农业科技和民族特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相结合。
通过此次交流座谈会,中心团队加深了对贵州省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了解,并且就具体的问题探讨了交流合作的方案。中心通过加强与国内相关研究基地或机构的交流,积极探索新时代东南亚区域和国别研究咨政功能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