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8 21:48:00

8月27日,由金沙2004路线js5、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学》期刊编辑部共同举办的“东南亚研究进路:理论、价值与方法的时代互鉴”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约20多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互联,分享了其东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经验,并共同探讨中国区域国别学建设背景下东南亚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fcb57377cc7ca36b8ad34ca50bd922a.jpg

一、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金沙2004路线js5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东南亚学》主编吴坚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外国语学部党委书记、中东学院院长,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及作为特邀嘉宾致辞,金沙2004路线js5执行主任、《东南亚学》执行主编柯森教授主持开幕式。

✦ 区域国别研究促“他域”知识科学化演进✦

在致辞中,吴坚教授表示,我校的东南亚研究是与我校的教育特色紧密相联的,我校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仅覆盖了所有东南亚国家,还积极拓展了对东南亚以中文为载体的跨文化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东南亚研究的华师道路。从学科平台及专业拓展方面,华师已建成以“东南亚学”为研究方向的交叉学科建设平台,致力于从包容性学科视角研究东南亚问题。他认为,区域国别研究尽管历史悠久,但始终与时代同步,不断焕发活力与生机。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如何通过我们的研究,促进公众对他国、他地区形成更为客观、更为科学的知识积累是理所应当的责任。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能够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更能将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声音传递给同行们。

49038dab599b302deb6a9dcbdda517cd.jpg

罗林教授表示,东南亚研究是区域国别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沙2004路线js5,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其定位是研究东南亚和东盟的专门研究机构,具有咨政功能的智库,具有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的专业基地,以及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在教育部2020年对备案中心的首次评估中,被评为“高水平建设单位I类”。在今年的第二轮评估中,也取得不俗的佳绩。他说,期待我校东南亚研究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抓紧抓实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一是持续产出高水平的咨政服务成果;二是扎实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三是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fa36ca5814e182085731a4795aa6676d.jpg

胡薇主任以当前形势下区域国别智库建设为主要背景,对东南亚研究智库建设进行了展望。她表示,中国区域国别智库的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在于其贴近国家需求,凝炼研究优势和特色。推进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协作、拓展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也是塑造智库国际竞争力,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演进的重要路径。她认为,从历史亲缘关系及当前的合作前景来看,推进“东南亚学”的建设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校设立的“东南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化建构,是高校科研机构与智库发展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和路径的有益探索。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知识的创新、方法的革新以及视野的拓展,建设成为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国际智库。

6faf9c07af52f21e8e9c85c46607c357.jpg

林广志教授指出,东南亚学、澳门学都是刚刚起步的区域性、国际性新兴学科,其学术前景充满了可能性和挑战性,其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需要凝聚共识、不断探索。他对澳门科技大学与我校关于东南亚学与澳门学的合作提出建议。首先,加强学科建设的交流与合作,如学术人员访问交流,共同为我国区域国别学建设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发展提供新的方案与路径。其次,加强学术杂志《东南亚学》《澳门学》的组稿策划、编辑出版、学者网络的交流合作,适时共同发起举办“东南亚中文学术杂志论坛”。再次,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建设好国际关系、历史学、东南亚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建设。此外,还可加强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对策研究合作,联合就重大问题开展对策研究,为社会合作交往实践提出新思路、新路径、新策略。

a2ccefd22814ccad3e8025c140211adf.jpg


二、主旨发言环节

✦ 经验与实证:东南亚研究理论、价值与方法的对话✦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由金沙2004路线js5钟燕慧研究员主持,十位来自东南亚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通过分享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从不同议题和学科对东南亚研究理论、方法与社会价值进行剖析与对话。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从国际组织视角,分析了东盟研究、东盟学与东南亚研究之概念差异,并通过剖析东盟研究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政策价值,阐释了中国东盟研究的现状、短板及未来路径。

a0e684fe8dd6ccaaa1c4a1e36fdb3efe.jpg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郑先武教授以湄公河区域合作的分期实践作为案例,对“发展-安全”战略选择的三种逻辑进行了推演和论述。其三种逻辑分别为自由主义逻辑、现实主义逻辑和多元主义逻辑,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逻辑构造所呈现的发展问题之现实悖论进行分析。他认为,区域合作机制应注重发展与安全同步推进,和谐互促,同时注重内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安全需求的统一。

6cd328f81b47898aceb58aa3748827ed.jpg金沢大学(日本)宇根義巳副教授从日本地理学范畴中的东南亚研究切入,介绍了日本东南亚研究人力资源、研究方法、科研资源相关情况,总结了日本东南亚研究课题的几大特点。它主要体现在日本在机构研究与研究者网络构建,以及研究机构功能与优势之间的优化配置方面。他还以其个人所从事的东南亚汽车产业发展为例,分享了田野调研经验,包括如何获得数据与提炼观点。他认为未来东南亚研究的推进需要更为开阔视野,促进新知更迭,以研究服务社会。

a66ad66e795af676fbb8b42f58058b61.jpg

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毕世鸿教授以比较政治研究视角,聚焦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政治变动问题,分享了他在研究东南亚多元政体和政治环境中对政治变动问题研究的变量选择思考。他认为东南亚国家经济水平与政治体制的性质没有太大关联,并通过中产阶级、政治精英、公民社会、政治制度四个变量,对东南亚国家政治变迁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学术史梳理,以此探讨区域国别研究的方法如何促进对政治变迁的理解。

7f67a06c7a4f42f1354b2f611369d1a1.jpg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查雯副教授直指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是否会取代美国,在东亚建立等级秩序。她认为,要从历史中获得启示,东亚国家是否像现实主义者预言的那样,采取针对中国的制衡战略,东亚独特的历史经验使地区国家是否更容易接受以中国为主导的等级秩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已有研究的一个普遍倾向:重视东北亚、忽视东南亚,并将东南亚视为朝贡的“边缘”或“反面案例”。她取材东南亚区域历史政治结构核心概念:曼陀罗体系,分析了地区体系、权力分布、行为体特征,对东亚地区秩序的演变与东南亚的历史经验作出以古启今的剖析。

d40964dc1d9cca9b08e62aff9210ce20.jpg

菲律宾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隆美尔·班拉维(Rommel C.Banlaoi)对东盟价值观下的和平与发展原则与规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和平与发展原则与规范是东南亚研究中区别于殖民叙事的关键,它不仅全部贯穿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三大支柱,更是中国与东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从中国与菲律宾关系来看,和平与发展原则也是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石,两国学者可以通过重新回溯历史,化解误读与猜疑,从而为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双向社会理解。

1e6d74a9f9f7b9e9093a96e642de7ee9.jpg

韩国国际跨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尔综合科学院大学(韩国)孙占芳特聘教授以剖析了RCEP合作框架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并对韩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韩国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战略作了阐释,她认为,东亚各国在未来会更加重视区域内经济合作以及基于亚洲国家为主的多边贸易协定框架下贸易合作。基于实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东亚及东盟国家在文化交流/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合作将不断深化。东北亚各国在东盟的外国投资有望爆发性增长,在RCEP的框架下,成员国对RCEP的期望值不仅体现于经贸层面,还将体现于新东亚+ 新东盟的经贸格局及全球影响力的形成。

0209d2cd813e14f534f883eaeab3e47a.jp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余虹高级研究员以“‘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反思”为题,分析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发展的主要经验、成就与问题,他认为,一带一路已成为一个不同西方范式的国际公共产品,在过去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受到沿线参与国的认可和接纳,并成为一个外部主体主动争取的国际机遇。然而,它仍然需要在资金运营管理透明度、生态环保、数字经济等方面实现本质性突破,通过再塑经济合作框架与模式,从而达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410078c06a3fea6befa48b0f802d0e5e.jpg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何启才高级讲师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即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报纸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进行了剖析。此外,他还通过从英国殖民时期至小开发时期不同阶段的马国华人历史研究进行评述,进而分析其历史论述的几大制约,如英文学界、中文学界、马来学界,甚至印度学界均存在华人研究,但其学术语言分化,各自为政;民间与学术界的研究鲜少交流与合作等问题。最后,他通过对马来西亚中文学界的三种困境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学术发展建议。

784c61f00b597f91b48a9baf2a62e440.jpg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项方助理教授以独特视角,关注了澳门的缅甸归侨群体及其社群特点,其将该问题归于“澳门学”与“东南亚学”交叉的范畴,并主张把澳门历史文化放在全球史视野来考察,探索“互动相生”的澳门学学术范式。研究主要回应:什么样的国际和地区局势导致华人华侨大规模地回流“再迁居”?其迁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因和考虑是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如何接洽移民,尤其是东南亚归侨?中、葡、东南亚三方的关系如何影响归侨的流入?东南亚归侨在澳门如何建构自己的政治身份、经济身份、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澳门作为多元族群的社团社会,归侨如何在其中调适和表达自身要求等问题。她认为,澳门归侨社会是一个基于中国民族主义情感,以社团为纽带,由海外华侨社会向中国中心过渡的微型社会,具有“中间形态”和“连续性”。

4c36ca502eada59df143c767f3bf542d.jpg

最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川村晃一研究员作该环节的评述。他以所属的研究机构为例,其作为日本最具规模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拥有120多个覆盖中东、拉美、东南亚等全球各主要地区和国别的研究设置,其研究领域横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东南亚研究也是其中重点方向之一。他表示,此次会议上听到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国家学者的研究分享,收获很多。对于东南亚研究的进路,他认为,无论是哪国学者,均需要重视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视角的包容性问题,当前东南亚研究主体呈现多元化,研究视角也是如此。为了更为客观地研究他国,研究者须更多地以本土视角出发,以东南亚的视角看待东南亚,而非单纯的旁观者。二是研究目标的问题,从事东南亚研究之不可忽视的目标即研究成果需要贡献和促进东南亚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者需要重视和思考其研究带来的实际影响。尽管研究主体非东南亚,然而研究成果却是作用于东南亚。此外,他还呼吁研究者们更多地重视当前东南亚地区的多种社会变迁,包括经济的转型、社会法治的调整、政治力量分布的流变、生态环境的变化等问题。

bdd448b58c91a0596559484bc43e92aa.jpg


三、主题讨论环节

随后,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万晓宏教授主持了主题讨论环节。首先,他围绕会议主题对主旨发言环节进行了总结性评述,认为发言学者们均以区域乃至跨区域的视角看待其所阐释的核心问题,能够以更为宏观的结构深入主题,从而既能体现各领域东南亚研究的共性,也能体现不同学科研究的个性。此外,他还从中国和新加坡的关系背景出发,比较中国香港与新加坡的全球竞合与发展定位、韩国尹锡悦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及其东南亚战略、东南亚国家政治变迁的变量选择及其研究实施路径问题、南海问题下的中菲关系走向及菲律宾学者对中国同行的建议、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异同等问题发起主题讨论。与会学者们均深入浅出,进行了专业、富于趣味的回应,在座师生也与发言学者们进行了讨论交流。

b8e4ce59167864c04d8e7dffd6d12533.jpg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