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东南亚论坛”2023国际会议暨粤港澳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论坛分论坛三成功举行,该分论坛由我校法学院承办,它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和东盟跨区域联动:经贸合作与法治保障”主题,来自海内外的十位学者及专业人士聚会华师,共同探讨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法律及政策议题。
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国际形势和更高的发展挑战,同时也呈现出诸多发展机遇。国际社会在关注大湾区与东盟的持续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同时,不少学者及专业人士还将区域自由贸易的一匹黑马-“海南自贸港”纳入了研究视野。此次分论坛,与会专家对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及东盟的跨区域联动的动力和路径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我校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晓生作开幕致辞,法学院副教授沈虹主持论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达以“在联动发展中合力打造国内国际重要交汇点”为题,从宏观战略视角回应了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与东盟进行跨区域联动的社会经济逻辑与政策支撑条件;其次,他从政策设计角度,分别从三个地理区域可联动的产业及社会合作领域进行了政策建议分析。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以“亲诚惠容与远交近融‘以侨为桥’的澳门与东盟区域互动”为题,阐述了澳门与东盟周边城市移民关系,及澳门助力“一带一路”东盟沿线国家的发展优势和澳门助力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的战略路径。他认为,澳门致力透过精准联系内地与葡语国家、欧盟的作用,结合“+澳门”的理念,可构建三条经贸合作路径。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余虹高级研究员,以“深化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为题,以其对“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成效评估为基础,深入剖析东盟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当前区域合作的优势及背景为前提,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及新加坡在中国-东盟推进2.0版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优势和参与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执行研究员陈经伟以“务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与东南亚经济合作之策略”为题,分别从“大历史观”视角、双循环经济与华人华侨角色及地区法律政策体系之差异角度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分析了跨区域联动有哪些可为、哪些可资利用的条件及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国家风险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为斌以“大数据跨境征信助力东盟数字经济一体化建设”为题,他认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大数据跨境征信体系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挑战丛生,可建立以境内外企业征信平台为依托, 以东盟区域跨境征信数据归集机制、数据共享机制为核心内容的,以境内外征信指标体系、跨境征信评估模型为技术支撑的,以征信报告跨境互认、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跨境征信东盟专区为特色应用的跨境征信体系。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刘瑛“以RCEP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之挑战与应对”为题,介绍了RCEP知识产权规则与相关协定、其与中国法的比较,并分析了以深圳市外贸企业为样本的RCEP知识产权规则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对策建议,最后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冲击的案例。
兰州大学法学院柴裕红副教授以“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法律风险类型化分析”为题,其指出中国对缅甸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缅甸国内法律保障机制极不完善情况下,我国企业须谨慎对缅甸投资进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专业法律风险评估。他以缅甸法律及对外投资现状为例,分别指出了三个阶段的主要风险来源,并提出了对应的防范对策。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向文以“健康产业中数据合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中国、东盟与北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为题,其分别从跨文化及产业法律特点等视角,选取了北欧与中国及东盟合作中常见的健康产业作分析案例,分享了他对北欧健康产业中的数据合规规范的若干观察,并分析了北欧规范与中国、东盟进行产业合作时出现的可能性冲突及相关解决思路。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龙兴律师以“国际商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完善建议”为题,首先介绍了盈科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东盟的业务布局及业务重点,其次,他从实务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商事纠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其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应当看到,此次论坛所讨论的跨区域联动问题远远未能成为当前研究重点,跨区域联动的方向、机制及前期先行条件等仍然属于极待研究的空白领域。本次论坛对该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讨论,期待以此引起更多学术、政策及实务界专业人士的关注。大湾区、自贸港及东盟分别作为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区域发展的前沿地带,其三角互通关系已具备较有支撑性的政策条件,未来研究或可从顶层设计、机制建构及保障条件等三方面拓宽合作窗口,以实现本质突破。
文/图:我校法学院
审核:钟燕慧
排版:吴桂洵